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相关医院 > 无论老少,眼底这场保卫战要打好
无论老少,眼底这场保卫战要打好
你能想象眼底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苦楚吗!最直接的影响是视力损害严重,例如黄斑裂孔的患者,总是在视野的中央存在变形和暗影,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会出现局部或整个视野的视物变暗,一旦拖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眼科专家建议,对于眼底病要防患于未然,即“治未病”,在没有出现明显异常的时候,就打响眼底保卫战!那该怎么做呢?继续往下看哈!眼底指啥?
常有患者在就诊的时候,指着巩膜(眼白的部分)跟医生说,“大夫,我眼底出血了!”这其实是错误的说法,医学上的眼底指的是眼球内后部的组织,包括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视乳头、黄斑、脉络膜等,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眼底的。
眼底病变多半会累及视网膜组织,而视网膜就像照相机里的胶卷一样,感受光线,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传输到视神经,并通过视神经进入脑部视觉中枢。这样我们就能感受花花绿绿的五彩世界了。
此外,眼底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例如“暗房”作用。就像洗相片一定要在黑暗的屋里一样,过强的光线会使胶卷曝光,眼底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黑色色素,共同维持了眼内的暗房效应,使得光线不会在眼内四处散射。白化病的患者,因为眼底缺乏足够的黑色色素,所以比较畏光,在正常的户外,都不敢睁开眼睛。1不同的眼底病变,征兆有异正因为眼底的视网膜是决定视力好坏的关键因素,如果眼底出了问题,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视力或视野受影响。例如,玻璃体出血的患者,会突然感到“眼前有个红色的帘子挡着”;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会发觉局部视野“灰暗”;而黄斑裂孔的患者,则会在视野的中心出现变形和暗影。某些眼底疾病,在还没有发展成为严重的病变前,患者可能会有异常感觉。例如,患者在视野的局部,出现“闪电”或“闪光感”,则需要提高警惕,可能是由于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形成了视网膜裂孔,医院散瞳检查眼底,如有必要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预防视网膜脱离的产生。2眼底动脉硬化患者应平稳调控血压常常会有老年人拿着体检报告到眼科门诊咨询,报告上往往都会写着“眼底动脉硬化”,这着实把老年患者吓了一跳。眼底动脉硬化严重吗?会不会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会不会影响视力?甚至有的老年患者担心会瞎掉。
其实,小编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理解误区。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眼底动脉硬化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大多数医生在检查眼底的时候,是通过观察视网膜动脉的反光强度和血管的粗细来判断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程度。此项检查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医生判别的尺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轻度的视网膜动脉硬化不会直接导致眼底恶性疾病的产生,但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另当别论。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动脉硬化是病理性的,与正常老龄化引起的生理性硬化不可相提并论。故因高血压引起视网膜医院接受眼底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治疗或改善生活方式,平稳调控血压。“提醒!!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除了积极有效地控制全身疾病,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能锻炼之外,还需要每隔3~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争取早发现问题,早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这是减少或减轻眼底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眼部病变而失明以及心脑系统等其他方面的意外。3谨记!早产儿应细查眼底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这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会导致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也很可能完全失明。QA哪些早产儿需要查眼底?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出出生体重=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如果出生体重或出生孕周不在筛查范围,但长时间吸氧或合并全身疾病,身体情况较差的也需要进行筛查。早产儿身体越弱,越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什么时间去筛查?早产儿在出生后3-4周就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因为有部分患儿出生后3-4周已经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需要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晚了很可能错过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因为小儿身体弱,或认为小儿没有满月,还太小,医院进行检查,这都是错误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会留下终生遗憾。早产儿怎么检查眼底?早产儿眼底筛查需要经验丰富的眼底医师在间接检眼镜下联合巩膜压迫进行检查。部分小儿需要进一步行小儿彩色眼底照相检查。检查前一个小时,需要点散瞳眼水,同时检查前1小时不要喝奶,避免检查时小儿哭闹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