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疾病病因 > 年终盘点2016年高血压重量级研究,
年终盘点2016年高血压重量级研究,
年接近尾声,这一年医疗届发布了很多与高血压相关的重量级研究,梅斯小编就高血压领域重要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与大家分享。
Hypertension:慢性肾病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预后不好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难治性高血压(ATRH)和临床结果的关系尚未研究清楚。研究者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队列研究(CRIC)中名高血压患者的数据,确定非透析慢性肾病患者ATRH的发生率、相关性及临床预后。
ATRH的定义为应用三种及三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且血压≥/90mmHg,或者基线时,应用四种及四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才能维持血压在目标值。ATRH的发生率为40.4%。高龄、男性、黑人、糖尿病、BMI较高与ATRH发生较高相关。ATRH受试者比非ATRH患者的临床事件发生率较高,比如心肌梗死、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及各种原因的死亡的复合预后(HR(95%CI))(1.38[1.22-1.56]),肾脏事件(1.28[1.11-1.46]);心力衰竭(1.66[1.38-2.00]);与全因死亡率(1.24[1.06-1.45])。各种类型的ATRH及应用4种抗血压药物维持血压在目标值的受试者,心急梗死,卒中,外周动脉疾病,CHF及全因死亡率等复合预后的发生率增加(HR(95%CI))(1.30[1.12-1.51]),和CHF(1.59[1.28-1.99])发生高于非ATRH患者。在那些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的受试者,ATRH与CHF和肾脏事件的发生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难治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并与慢性肾脏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高风险相关。这表明需要早期识别和管理慢性肾脏疾病发生ATRH患者。(文章详见--Hypertension:慢性肾病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预后不好)
JAMA子刊:触目惊心的中国高血压负担
高血压是导致中国人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高血压的流行、诊断、治疗和控制情况如何?归因于高血压的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为多少?JAMAInternMed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上述问题。
这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ChinaKadoorieBiobankStudy),从中国总体人群中纳入了,名35-74岁的成人。在年6月25日至年8月5日的基线调查中对参与者的血压进行了测量。截至年1月1日(平均随访7.2年)共有7,人死于CVD。
队列中有,名(41.0%)男性和,名(59.0%)女性,平均年龄(标准差)为52(10)岁。32.5%的参与者患有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而增加(35-39岁:12.6%;70-74岁:58.4%),不同地区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范围:22.7%-40.7%)。
在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30.5%得到医生的诊断;在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中,46.4%接受了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29.6%血压得到控制(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因此,总体血压控制率仅为4.2%。即使在既往有CVD的高血压患者中,只有13.0%血压得到控制。未控制的高血压与CVD死亡相对风险升高相关,35-59岁人群RR为4.1(95%CI,3.7-4.6),60-69岁人群RR为2.6(95%CI,2.4-2.9),70-79岁人群RR为1.9(95%CI,1.8-2.0)。年,35-79岁人群中归因于CVD的死亡人数大约占1/3(约75万)。所有的地区和亚组评估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均不高。
数据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且死亡率较高。(文章详见--JAMA子刊:触目惊心的中国高血压负担)
BMJ:恶性高血压所致的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非洲男性,25岁,因视力下降,头痛持续三小时而就诊。血压为/mmHg。最佳矫正视力右眼为20/80,左眼为20/(正常:20/20)。下图显示右眼眼底(图1)。根据病史和视网膜检查结果,诊断是什么?
答案:恶性高血压所致的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双侧眼底检查显示,所有象限视网膜出血、棉絮状渗出点、视盘肿胀和硬性渗出,形成了一个“黄斑星”。这些表现说明是外层视网膜渗出,沿着神经纤维表现出星状分布。
鉴别诊断包括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贫血、血液病、眼缺血综合征,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渗出和出血可能提示双侧视神经视网膜炎(特发性或传染性疾病,如猫抓病,莱姆病,或梅毒)。
急性期治疗包括全身应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呋塞米和血液透析。治疗五个月期间,患者视网膜的变化在慢慢改善,在第六个月随访时,患者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为30/20。
恶性高血压可导致眼闭塞性疾病,如缺血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脉络膜病变,和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适当治疗病变可以逆转,视力通常也会提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是恶性高血压的一个标志,是一种罕见的急症,可伴有肾脏、心脏或脑的缺血性损害,早期发现异常重要。(文章详见--BMJ:恶性高血压所致的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BMJ:成人轻度高血压咋管理呢?
最近,顶级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系的AnthonyJViera教授以及EmilyMHawes副教授的临床综述,旨在详细介绍成人轻度高血压的管理。
文章指出最近的荟萃分析在成人轻度高血压的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些见解,从纳入了大量的轻度高血压患者临床试验的汇总数据表明,轻度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卒中、死亡以及总死亡率都显著减少。荟萃分析将较低的目标血压进行比较,其结果也表明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有好处,虽然对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净效益更大。
在开始药物治疗之前,大多数轻度高血压患者应该进行诊室外血压监测以确诊高血压病。以降低血压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调整适合所有的高血压患者,并且对于那些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较低同时延迟药物治疗患者可推荐进行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个人层面的血压控制可通过每天一次的家庭血压监测、低成本的降压药物来实现。而对于人群层面的血压控制则需要依靠提高系统层面的干预措施,如轻度高血压登记、实施基于证据的方案、调整药物的随访和绩效指标等。(文章详见--BMJ:成人轻度高血压咋管理呢?)
Hypertension:健康饮食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患高血压风险
罗克维尔市EuniceKennedyShriver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CuilinZhang博士和同事们指出,既往研究表明,女性在妊娠时期患糖尿病增加今后患高血压的风险,哪怕在生产16年后,这种风险依旧存在。现在研究显示,健康饮食可降低民众患高血压的风险,也可降低孕妇患高血压的风险。研究发表在Hypertension。
约5%的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在怀孕期间,胎盘产生的激素可出现胰岛素抵抗,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导致机体血糖水平升高。胎儿分娩后由于胎盘的排出,母体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它对母体今后有长期不良影响,如增加女性患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Zhang博士和同事对参加护士健康2期研究的名女性进行了研究,这些女性都有妊娠期糖尿病患病史,研究人员对她们进行了长达22年的随访,并每4年对她们进行一次饮食问卷调查。
在研究期间,名参与者患高血压。研究人员发现,遵循健康饮食的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比未遵循健康饮食的女性降低20%。她们采用的健康饮食包括大量食用水果和蔬菜、豆类、谷物和鱼,食用少量的红肉、加工肉类和盐,较少饮酒,经常锻炼。有人认为不健康饮食导致女性体重增加,进而增加她们患高血压的风险,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一说法仅能解释20-30%的高血压女性参与者。且他们发现,无论女性体重如何变化,健康饮食都能降低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通过调整吸烟史、种族和高血压家族史后,这种关联依旧存在。
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措施通常包括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和监测血糖水平等。Zhang博士指出,医务工作者应鼓励女性产后采用健康饮食并积极锻炼,避免今后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参与者大多为白人,因此,研究人员表示仍需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探究拉美裔和非洲裔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因为她们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文章详见--Hypertension:健康饮食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患高血压风险)
Nature子刊:治疗高血压的新靶点
日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和AfferentPharmaceuticals公司的研究人员联合发现了一个治疗高血压的新策略。他们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不是靶向心脏或者肾脏中的常见靶点,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位于颈部的颈动脉体(carotidbody)。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子刊NatureMedicine上。
颈动脉体位于颈部的颈动脉分支处。虽然它只有一颗米粒大小,却是人体监测血液中包括氧气等化学成份水平的重要器官。当血液中的氧气水平下降时,颈动脉体会被激活,并且传送信号到大脑提高呼吸速度和血压。在高血压患者和大鼠的高血压模型中,因为颈动脉体的活性而导致的交感神经响应都异常升高。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颈动脉体中的神经细胞过度敏感,接受化学受体传递的信号后过度兴奋造成的。因此,如果能够降低颈动脉体的兴奋度,就有望控制血压水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嘌呤P2X3受体(PurinergicP2X3receptor)在患有高血压的大鼠的颈动脉体中水平是正常大鼠的5倍。嘌呤P2X3受体是以ATP为配体的离子通道,能够调节传入神经的敏感度,而ATP正是介导颈动脉体对缺氧状态反应的神经递质之一。当研究人员给患有高血压的大鼠服用一种特异性的P2X3抑制剂后,他们发现大鼠颈动脉体的兴奋程度降低,交感神经活系统的活性下降,大鼠的血压也显著下降。在高血压患者身上,研究人员同样发现颈动脉体中P2X3水平显著上升。这意味着,以P2X3为靶点的抑制剂可能在高血压患者身上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文章详见--Nature子刊:治疗高血压的新靶点)
JACC:白大衣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白大衣高血压(WCH)及白大衣效应(WCE)在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很难理解。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基于群体的11项队列IDACO(关于心血管结果的动态血压监测的国际数据库)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比较了例WCH患者和名健康对照者常规血压测量的日间动态血压监测数据。
欧洲高血压指南被用于评估5阶段风险。低风险被定义为0至2个危险因素,高风险被定义为≥3至5个危险因素,糖尿病和/或先前CVD事件发生史。研究人员在例未治疗的WCH受试者和名正常血压对照受试者之间进行了年龄和队列匹配。
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中,患者每增加10岁,收缩性WCE则增加3.8mmHg(95%置信区间[CI]:3.1至4.6mmHg),并且在具有或没有先前的CVD事件的低风险和高风险患者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平均10.6年的随访中,名高危人群中新发CVD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名年龄匹配的高风险血压正常人群(调整风险比[HR]:2.06;95%CI:1.10至3.84;p=0.)。
对于具有低风险WCH和年龄匹配的低风险血压正常名受试者中,HR并不显著。根据年龄的亚组分析显示,WCH与CVD事件之间的关联仅限于高龄(年龄≥60岁)的高危WCH受试者;在老年高危患者组中调整后的HR为2.19(95%CI:1.09至4.37;p=0.),在老年低危患者组中为0.88(95%CI:0.51至1.53;p=0.66)(相互作用p=0.)。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WCE大小与老龄化相关,与CVD风险无关。在大多数WCH人群中,CVD的风险与年龄和风险调整后的正常对照组大致相当。(文章详见--JACC:白大衣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Circulation:伴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其最佳血压控制目标应该是多少?
关于伴有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AS)的高血压患者治疗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使用来自辛伐他汀和依泽替米贝治疗主动脉瓣狭窄(SEAS)试验的数据来评估该类患者最佳的血压控制目标。
研究共分析了例无症状性AS和无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研究结果为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MI)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使用Cox模型分析作为连续测量BP的累计平均值,及随时间变化的协变量。
结果,平均收缩压≥毫米汞柱的患者其全因死亡率最高,而平均收缩压为-毫米汞柱的患者其全因死亡率最低。多变量分析中,以收缩压BP为-毫米汞柱,舒张压BP和脉压为70-79毫米汞柱和60-69毫米汞柱为参考,全因死亡率与平均收缩压BP<毫米汞柱,舒张压BP≥90毫米汞柱及脉压<50mmHg有关。对于中等程度的AS患者来说,低收缩压和舒张压BP增加了其风险。使用时间变量收缩压从到毫米汞柱作为参考,收缩压BP≥毫米汞柱和BP为-毫米汞柱的患者其死亡率明显增高。
总而言之,该研究发现,对于无症状AS及无明显粥样硬化性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最佳的BP似乎是收缩压为-毫米汞柱,舒张压为70-90毫米汞柱无症状。(文章详见-Circulation:伴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其最佳血压控制目标应该是多少?)
Heart:年轻时不抗压中年易得高血压
最近有研究指出,抗压性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因为该研究中的调查显示,年轻时抗压性低的人,到了中年成为高血压患者的机率将高出40%。
美国StanfordUniversity与瑞典隆德大学(Lund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万名18岁时被征召入瑞典军队的男子,这些人在入伍时,都有接受所谓的“抗压性测试”。
研究发现,抗压性的强弱与高血压问题有一定的关联,即便将体重及家族病史考虑在内亦然。在年至年间,万名受试者中有9万人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这些人的监测结束年龄平均为47岁,而确诊年龄则平均是49岁。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后发现,当年抗压性测试中成绩最低的20%人,其罹患高血压的机率,较成绩最高的20%多出40%;而与成绩较高的人相比,18岁时过重的人、成绩较低的人,未来罹患高血压的机率也高出3倍以上。这项研究结果被刊登于英国心脏杂志中。(文章详见--Heart:年轻时不抗压中年易得高血压)
Circulation:高血压患病率与控制的全球差异
高血压病是导致世界性过早死亡的主要的原因,但是这种因高血压导致的过早死亡可以进行预防的。来自于新奥尔良杜兰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流行病学系的Mills学者及其团队成员调查了年高血压患病率、认知程度、治疗和控制的全球性差异,并与从至年发生的长期改变进行了比较。
Mills研究团队在MEDLINE网站上检索了从到年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参考文献。研究纳入了个研究中来自90个国家的例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国家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的高血压患病率乘上人口数量可用来计算区域和全球的成人高血压人数。从每个国家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治疗和控制的比例乘上高血压人数,以获得区域和全球高血压的认知程度、治疗和控制比例的估计。
在年,全世界31.1%(95%可信区间:30.0%-32.2%)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高收入国家高血压患者比例为28.5%(95%可信区间:29.7%-27.3%),而在中低等收入国家高血压患者比例为31.5%(95%可信区间:32.9%-30.2%)。据估计,年,全球约有13.9(95%可信区间:13.4-14.4)亿高血压患者;其中3.49(95%可信区间:3.37-3.61)亿高血压患者出现在高收入国家,另有约10.4(95%可信区间:9.9-10.9)亿高血压患者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从到年,在高收入国家中,年龄标准化的高血压患病率下降了2.6%;然而,在中低等收入国家,年龄标准化的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7.7%。在同一时期,高收入国家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比例(58.2%vs67%)、治疗(44.5%vs55.6%)和控制(28.4%vs17.9%)大幅增加;而中低等收入国家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比例(32.3%vs37.9%)只是稍有增加、但在高血压治疗(29%vs24.9%)和控制(8.4%vs7.7%)方面甚至略有下降。
Mills等人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全球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还在不断加剧。中低等收入国家中要想战胜不断增大的高血压负担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已经刻不容缓。(文章详见--Circulation:高血压患病率与控制的全球差异
本文由MedSci神经科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下载APP
↓↓↓
长按识别图中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