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临床体现 > 惟视资讯一种创新的孔源性网脱玻切术式
惟视资讯一种创新的孔源性网脱玻切术式
编者按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下文简称孔源性网脱)的常用手术方式是玻璃体切除术(PPV),尽管该术式解剖复位率很高,但孔源性网脱修复成功后视力恢复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有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均与孔源性网脱术后视功能有关,其中术后视网膜移位与更差的视功能结果相关,尤其是在累及黄斑的孔源性网脱。视网膜移位可能影响视功能结果,包括视力恢复差、两眼视物不等和孔源性网脱修复后视物变形。因此,孔源性网脱修复术应尽可能使视网膜光感受器接近其原始位置。
图:眼底自体荧光(FAF)成像显示视网膜脱离前视网膜血管的原始位置,呈高自体荧光线,这提示孔源性网脱复位后视网膜移位。
有研究发现,与视网膜充气固定术(PnR)相比,PPV手术与较高的视网膜移位风险相关。我们可以通过两段视频来具体看一下两种手术的区别:
PPV结束时气体填充物对视网膜的浮力以及残留的视网膜下液的重力因体位而改变方向,二者综合作用下视网膜下液移位,进而引起视网膜移位。
视网膜充气固定术通过调整微小气泡的位置来促进RPE泵自然吸收残留的视网膜下液。微小的气泡减少了对视网膜的浮力,也就减少了视网膜下液因浮力的压迫而流动,视网膜光感受器因而能够嵌合到更自然的位置。
鉴此,RajeevHMuni医生综合视网膜充气固定术与玻切手术各自的优势,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最小气体玻璃体切除术,以尽量减少视网膜移位并实现高完整性视网膜复位。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一术式吧!
让视网膜复位兼正位的
——最小气体玻璃体切除术
最小气体玻璃体切除术(MGV)是对标准平坦部PPV的一种改进,在某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中,采用较小的气体填充和精确的患者定位,有可能将视网膜移位的风险降至最低,并增加高完整性视网膜复位的机会。
与标准PnR相比,由于去除了玻璃体牵引,MGV技术可能具有更高的解剖复位率。
与PPV相比,MGV技术可能具有更低的视网膜移位风险。
手术案例
患者情况:女,69岁,左眼人工晶体眼,左眼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上方12点钟位置可见视网膜裂孔(下图)。
手术步骤
1.23GPPV,切除中间和周围的玻璃体;
2.度检查视网膜情况,发现下方5点钟位置可见裂孔,裂孔周围视网膜在位,激光光凝裂孔周围;眼内电凝上方12点钟位置视网膜裂孔;
3.不进行气液交换;
4.取出套管,缝合所有切口;
5.前房穿刺取0.3mL房水,然后玻璃体内注射0.6mL纯六氟化硫(SF6);
6.患者俯卧位6小时,然后逐渐抬头(下图);
7.术后第二天,视网膜完全贴附,激光光凝上方12点钟位置的视网膜裂孔周围(下图);
手术结果
在术后第4天和1个月的随访中,FAF成像未见原视网膜血管印迹,提示无视网膜移位(下图);术后无并发症,术后9个月视网膜仍在位。
小结在具体的术后定位指导下,与标准PPV相比,MGV技术可能通过使用较小的气体填充物来减少视网膜移位。术后立即俯卧位对于降低视网膜移位的风险也至关重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