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临床体现 > 植保技术柑橘脂点黄斑病防治技术

植保技术柑橘脂点黄斑病防治技术



不知此时的你是否还记得年初的那场霜冻,对于很多的晚熟品种而言霜冻是一场无比可怕的灾难。记得当时的柑橘很多果子或者叶片都存在很大范围的冻伤,又是一年开春季,对于摘果较晚,挂果量大的果树而言,整体树消耗了的养分过多,导致树势较弱。尤其在某些施肥不当的区域。如今,整个气温的回升,湿度的提高。部分历年发病重,冬季清园不到位,老病叶多的果园便极易感染脂点黄斑病。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5-7月份是脂点黄斑病的感染期,9、10月份才开始发病,但是现在就是防治的关键期,千万别错过!。如果在前期不重视脂点黄斑病,等到发病后再匆忙用药,也就于事无补了。我们先来看脂点黄斑病病菌的温度条件:适宜温度是25~30℃。清明前后气温升高、多雨,也因此成为病菌侵染的初期,该病菌的潜伏期可长达2~4个月。到了5、6月份,温暖多雨,最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是春梢发病的高峰期,也是病菌的侵染高峰期。7月上旬后感染较少,8~10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及夏梢发病的高峰期。

造成果园橘树感染脂点黄斑病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树势、品种及管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橘树感染了脂点黄斑病之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由于叶片感染期和寄主的生理状态有差异,所以叶片受感染后,出现脂点黄斑型、褐色小圆星型和混合型等三种不同的症状表现。

脂点黄斑型:

叶背先出现针头大小的褪色小点,对光透视呈半透明状,后扩展成黄色斑块,叶背病斑上出现疤疹状淡黄色突起小粒点,随病斑扩展和老化,小粒点颜色加深,变成暗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与脂斑对应的叶片正面上,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块,边缘不明显,中部有淡褐色至黑褐色的疤疹状小粒点。

褐色小圆星型:初期叶片表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后扩展成直径1~3mm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灰褐色,边缘颜色深且隆起,中间的色泽稍淡且凹陷,后期呈灰白色,其上布满黑色小粒点。秋梢叶片上病斑为褐色小圆星型。

混合型:

同一张病叶上,同时发生脂点黄斑型和褐色小圆星型的病斑。夏梢受侵染后,最容易在叶片上出现混合型症状。果实受侵染后,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病菌不侵入果肉。黄斑型的症状表现为:果实在7~8月份出现大小不一的黄色斑块,严重时联合形成大病斑。而黄腻斑则是由最初的针头状黑色小点,逐渐扩大联合成大小不等的腻斑,腻斑周围的活细胞长时间维持绿色。

对于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因此,对于脂点黄斑病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橘树的抗病力。可施捷利康(蚕沙有机肥),或骠特福大量元素水溶肥高磷或骠特福大量元素水溶肥高钾,促进根系生长,使根系吸收更多的养分,从而促进树势健壮。在谢花80%的时候,骠特福12元素-倍,补充叶面营养。

其次,冬春季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集中清理出园,从源头上减少病菌。最后,就是最常用的喷药保护了。未结果树在新梢叶片展开后(结果树在谢花2/3),使用穗净特(45%肟菌酯?己唑醇)-倍,或天王强盛(30%吡唑醚菌酯)-倍,或新生(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喷布第1次进行预防;隔20天后喷布第2次药剂,可结合防治疮痂病进行;隔30天后再喷布第3次;共2-3次。

文章参考:大橘大利编辑:周勇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kuw.com/lctx/12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