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临床体现 > 群贤毕至,寻影追踪眼科影像与信息
群贤毕至,寻影追踪眼科影像与信息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m.39.net/pf/a_6320392.html编者按:金秋十月,桂花飘香,“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科影像与信息高峰论坛暨江苏省眼科特检继续教育学习班”于10月19日在古都南京如约召开。本次大会聚焦眼科影像技术热点问题,邀请了医院眼科学术带头人及专家学者出席盛会,传授眼科影像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进展,探讨眼科临床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与会学者献上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学术盛宴。
大会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科影像及信息分委会和南京医院协办。
会议伊始,医院陈有信教授和和南京医院姚进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分别致辞,对各位专家大咖们于百忙之中出席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希望与会医师都能珍惜机会,学习交流,提升自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随后,精彩丰富的学术演讲环节正式拉开帷幕,近三十位大咖学者依次走上讲台,为大家展示眼科影像之精彩。本文特将所有学术演讲分为三大部分,以供大家更方便学习。寻影追踪,查明元凶医院陈有信教授为大家介绍《VonHippel-Lindau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与诊断等内容,并结合大量临床实例介绍了其诊疗心得,分享了视网膜血管瘤(RCH)滋养血管结扎术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并强调了PDT疗法联合抗VEGF治疗、冷冻疗法以及玻璃体切除术对于该病的重要性。医院曲进锋教授为大家演讲《knowsign,nosigh》。曲教授把眼底影像生动地类比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状,以植物篇、动物篇、食物篇、形状篇四大主题为大家讲述了各类影像特征的鉴别要点,别出心裁的形式令与会学者耳目一新。医院石璇教授与大家分享《影像进展看白点——FromTechnologytoPathology》,石教授表示,随着影像技术由FFA、ICGA发展到如今的FAF、OCT和OCTA等多模态时代,人们对于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认识也由最初的视网膜外层疾病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疾病再到OCTA观测到“黄斑区颗粒样外观”的转变,如今则更多认为是RPE和光感受器外节炎症所致的内外节损害,这一转变深刻体现了影像学技术发展对于疾病病理机制研究的促进作用。医院周伟教授发表演讲《多模影像下环形硬渗的追踪之旅》。周教授指出,视网膜硬性渗出(HE)是视网膜病变常见的眼底表现之一,多呈环形分布,由扩张的毛细血管和血管瘤渗漏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组成,一般沉积于外层视网膜和视网膜下。硬性渗出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与黄斑水肿及视力的密切关系,尽管硬性渗出通常伴有视网膜黄斑水肿,但硬性渗出的增多也可单独导致视力损害的风险增加。激光破坏异常扩张的血管和血管瘤是治疗的关键点,联合抗VEGF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激光治疗的难度和并发症,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内医院王岩教授与大家分享《视网膜脱离B超影像特征》。王教授以大量临床实例为大家阐述了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动度、玻璃体改变以及脉络膜包块等方面的差异,令与会学者大开眼界。南京医院姚进教授在题为《寻影追踪》的演讲中,为大家讲述了一例右眼葡萄膜MALT淋巴瘤伴巩膜外生长病例的确诊过程。姚教授指出,葡萄膜MALT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慢性低度恶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中容易误诊,应重视眼底表现、B超、UBM、CT和MRI等影像学特征,超声中脉络膜增厚合并球后低回声区提示伴球外扩散生长。在诊断不明确时,活检是唯一的诊断金标准。新时代,新技术,新创造第三医院阴正勤教授与大家分享《儿童发育性青光眼房角镜检查与新型虹膜嵌顿术》。阴教授指出,深板层巩膜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和虹膜嵌顿术是治疗儿童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在发育性青光眼手术中应用前房维持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患儿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近10年随访效果理想。尖峰眼科刘保松教授为大家介绍《三角固定法悬吊人工晶体》。刘教授表示,人工晶体的偏位和倾斜会引起屈光度偏差,降低术后视觉质量。传统的单线固定法、三袢固定法以及四点固定法都存在各种缺陷,而刘教授介绍的三角固定法则具有稳定性好,术中位置可调的优势,且线在巩膜下潜行,可有效避免线的溶解,线结埋在针孔内,也减少了对眼睛的刺激。医院陆培荣教授与大家分享《OCTA在眼科的创新应用》。其中,在神经眼科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治中,OCTA可无创、快速、重复检测视盘血流灌注,OCTA检测的视盘血流灌注与视力和视野(平均缺损值)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NAION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在青光眼的诊治中,OCTA能够检测滤过泡区血流,从而评价术后滤过泡功能。医院陈吉利教授为大家介绍《基于AI技术的眼底照相和OCT双模态社区筛查糖网病》。陈教授介绍了上海静安北部医共体糖网人工智能筛查建设项目的开展情况,指出AI在检测DR和RDR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医院使用基于AI的DR筛查模型是可行的。而利用眼底彩照+OCT双模态(MIAS)进一步提高了眼底疾病的筛查范围,实现了人工智能应用于社区糖网筛查的“双级跳”。医院集团李明翰教授与大家分享《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在儿童眼底病的临床应用》。李教授表示,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优势显著,其操作简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低,后极部与周边部视网膜能够同时、一次性成像,对于传统FFA病变以及累及中周部视网膜的病变皆可适用,对于传统FFA无法完成的远周边病变也可清晰成像,在对先天性视网膜发育异常、获得性视网膜血管性病变、葡萄膜炎以及各类疑难眼底病的辅助诊疗中发挥重大作用。南京医院赵玥医生与大家分享《OCTA对CNV的再认识》。赵教授表示,CNV可出现于OCT和FFA显示结构改变之前,使用OCTA检查观察CNV可做到对疾病进行早期预测。OCTA可以观察不同类型CNV的血管形态变化,但无法完全明确CNV的活动性,FFA/ICGA仍是金标准。不同类型CNV可能由于解剖位置和血管成分不同从而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准确的分型可以指导治疗预后。对于疑似静止期的CNV,应细心发现血管内部“绒团”样血管的存在,并密切观察变化,停止注药后半个月复查一次OCTA,发现水肿增加立即PRN治疗。医院集团邓伟教授发表演讲《近视防控普查的信息化》。邓教授表示,近视防控的信息化能够实现信息的唯一性,确保信息安全,优化防控流程,并拓展了数据可分析性。邓教授随后介绍了“以普查为驱动”的近视防控“浙江模式”,分享了温州一个月内完成一百万中小学生近视普查的实践经验,并表示,普查信息化的应用会让近视普查更加高效。医院集团马红婕教授与大家分享《超广角自发荧光在眼底病诊疗中的应用》。马教授以通过眼底自发荧光(FAF)确诊的几位疑难病例讲起,分享了团队开展的用FAF进行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研究的结果,并总结指出,FAF能够间接反映RPE功能,特殊的FAF表型有助于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诊断,但其临床应用必须结合OCT、造影及ERG等功能检查。FAF的优势在于无创,操作方便,利于随访和客观评价病程转归,但对于FAF的解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临床思考,大咖医院张文芳教授为大家介绍《高原眼底病》的种类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享了利用高原仓构建大鼠高原视网膜缺氧病变模型,探讨高海拔缺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病变产生机制及中药对其防治作用的研究。张教授表示,通过高原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防盲治盲理论依据,通过相关模型的建立促进对于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方案的探索,双管齐下共同促进高原医学的发展。医院李甦雁教授与大家分享《眼内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李教授表示,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因其“伪装大师”的特殊性,临床容易误诊。影像检查中,B超往往显示玻璃体混浊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彩超提示葡萄膜增厚低回声,占位部位血流信号丰富。FFA表现为黄白色病灶早期低荧光,后期高荧光,血管可以有渗漏,黄斑水肿少见。ICGA低荧光。OCT可见视网膜下或RPE下高反射信号。李教授最后强调,临床上如果怀疑PIOL,须行细胞学检查、细胞因子检测协助诊断,病理学检查是明确PIOL诊断的“金标准”。医院张美霞教授为大家演讲《PEDsinAMD》。张教授指出,作为wAMD的严重并发症之一,RPE撕裂的发生与PED密切相关。抗VEGF治疗后,收缩的CNV与RPE的粘附增加,产生切向力,在CNV与RPE的连接处撕裂RPE,断裂发生于CNV相对的PED边缘处,且撕裂后收缩力继续维持。张教授强调,wAMD抗VEGF治疗前,对于PED底径μm(底径越大风险越高)或者PED可见RPE波浪状、小缺失及变薄者需要格外警惕。医院刘庆淮教授与大家分享《抗VEGF药物在糖网手术中的应用》,刘教授开展的关于抗VEGF药物在PDR患者玻切术前应用的时机及疗效性研究结果表明,PDR术前抗VEGF药物注射后可以减低术中出血概率(尤其针对复杂的PDR),减少术中电凝次数,减低医源孔概率,降低术后早期出血概率,尤其对于PDR复杂度评分3分患者,建议术前抗VEGF药物注射。关于抗VEGF药物后的手术时机,刘教授建议可以提前至打针后3天。医院栾洁教授在题为《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演讲中,为大家介绍了三例玻璃体术后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例,栾洁教授表示,高龄、凝血异常、高血压等全身因素以及高眼压、高度近视等眼部因素都是出血的可能原因,术中操作要避免低眼压,硅油填充时需在术中迅速关闭切口,并把握好手术时机。深圳医院集团李双农教授为大家介绍《选择性视网膜激光光凝(SPC)在糖网中的应用》。李教授表示,SPC是在FA引导下的针对视网膜无灌注区尤其是周边部的激光治疗,其目的是最大限度保留相对正常的视网膜,减少激光不必要的损伤,控制病变进展。抗VEGF联合应用可以改善视力,减少并发症,但目前仅有小样本、短期研究,更进一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医院谷威教授演讲《从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和脉络膜厚度预判PCV抗VEGF治疗应答》。谷教授指出,PCV发病机制不同导致抗VEGF治疗应答存在差异,抗VEGF治疗应答佳的患者其PCV主要由VEGF过度表达所介导,临床表现多为无脉络膜高通透性、脉络膜厚度较薄,临床上PCV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抗VEGF治疗应答的预测因子。南医院魏伟教授与大家分享《半量PDT五年的几点思考》。魏教授以余例PDT案例经验证实,对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半量PDT对绝大多数患者效果显著,积液吸收明显,视力有提高。而中药辅助治疗可以促进SRF及视网膜下沉积物吸收,对远期预后有一定意义,助力恢复视功能。但PDT治疗并非中浆患者最后的治疗手段,术后还需定期复查,谨防复发或继发CNV。魏教授最后表示,脉络膜增厚相关疾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医师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仍任重道远。南京医院徐向忠教授与大家分享《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UME)的诊治》。徐教授由一例病例讲起,对于UME的发病机制、分型、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介绍了玻璃体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尤其是玻璃体腔缓释剂植入物对于该病出色的治疗效果。医院孟丽慧医生与大家分享《Bruch膜的相关研究》,孟教授介绍了Bruch膜在FFA、ICGA、OCT等不同影像检查中的表现,并阐述了其在AMD、PCV、高度近视、弓形虫性炎症、血管样条纹以及弹性假黄瘤等Bruch膜相关眼底病变中的特征表现。经过整整一天的学术交流,大会在与会学者的依依不舍中圆满落幕。眼科影像变幻莫测,奥妙无穷,更广阔的眼底世界还有待各位眼科同道前去探索,让我们携手同行,明年再会。
协办单位——南京医院简介医院系南京医院、医院,隶属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医院是集医、教、研于一体、具有一定影响力、与国际接轨的医院,多年来,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基层帮扶、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以及社会公益方面深耕细作,发展迅猛,成绩显著。年,医院晋医院,也是江苏省第医院;年,医院正式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医院将始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携手同心,奋斗新时代!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