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临床体现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制定一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进程,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召开了团体标准立项论证会,组织专家对下述10项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论证,论证结果为同意上述10项标准立项,经学会办公会审批,现予以公告。
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立项汇总表
《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简介
近视是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屈光系统疾病。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近视问题已成为困扰家庭、学校、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近视眼的综合防控需要系统考虑用眼习惯、户外活动、读写距离、采光照明、营养供给以及电子产品使用等多方面因素。近视在中医学称为“能近怯远”,采取中医药综合防控措施在改善患者近视发生发展同时,也能避免眼部其他疾病的发生。中医综合治疗主要采取中药口服药物、推拿、针灸以及各医家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腧穴特殊调节理论以及中药外治理论开展的耳穴压豆、梅花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等中医外治方法。目前需要各方专家建立形成共识度和推荐指数较高、适应症选择性较好的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以指导临床应用,因此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技术的标准化,建立健全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的团体标准势在必行。
《中医药防治高度近视指南》简介
高度近视的定义及分类: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眼轴大于26mm的屈光不正状态,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7%),而预计到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9.38亿(占总人口的9.8%)。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受到视觉功能、外观、心理及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度近视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受损。与视觉相关的生存质量在高度近视人群中明显低于正视以及轻、中度近视人群。高度近视引起的视觉障碍会导致劳动力缺乏,矫正和治疗近视及相关并发症会花费大量社会资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中医认为高度近视多与肝、脾、肾有关,根据症状将其归为“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但目前对中医药防治高度近视的研究较少,而且缺乏统一的观察指标。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中医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特撰写此指南。
《中医药防治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指南》简介
高度近视因其眼球结构的改变,后极部有进行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患眼常有视神经乳头倾斜、近视弧及豹纹状眼底,可合并漆裂纹,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后葡萄肿,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眼底病变高发。高度近视一旦发生眼底病变,首先发生周边视网膜变性及视网膜脱离,约1/3高度近视眼有一些周边视网膜变性,包括格子样变性,雪球状沉着物及萎缩性视网膜裂孔,在周边视网膜变性区内易引起萎缩区内视网膜裂孔形成,有些发生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再者高度近视眼球后部显着增长,后极部形成局限性巩膜扩张,发生后葡萄肿,发病与眼球轴长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密切相关,当病变累及黄斑时常导致中心视力减退,而后葡萄肿的患者容易出现黄斑裂孔,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等;此外高度近视眼经常有玻璃体变性,常于早年出现,年长后更加明显,玻璃体解聚液化,形成混浊物漂浮于玻璃体腔内,随眼球位置而移动,患者常因飞蚊幻视不安,以后可发生玻璃体后脱离。高度近视还能诱发核性白内障,与正常人群相比高度近视患者的白内障晶体的密度较高。目前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中医中药治疗讲究全身辨证论治,主要以健脾益气、补肾活血为主,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观察指标。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中医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特撰写此指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围妊娠期中医诊疗指南》简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该人群在生育的过程中常出现受孕难、流产多、病情易加重的临床特点。中医药治疗SLE围妊娠期相关病证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缺乏相应的临床规范与指导意见。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围妊娠期中医诊疗指南》将从系统性红斑狼疮围妊娠期主要病机特点、中医治疗原则、中西医协同的诊疗原则与方法、主要病证的诊断与辨证以及治疗的安全有效方剂与药物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该指南的制定,将有助于指导风湿科、妇产科临床医生的辨证、用药,对于维持SLE患者病情稳定,提高妊娠成功率、母婴存活率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风湿病脾虚湿阻证诊断标准》、《痛风脾虚湿阻证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脾虚湿阻证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脾虚湿阻证诊断标准》简介
湿邪为六淫之一,亦为内生五邪之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种病证中,具有湿证的达种,约占1/3。大量研究表明,脾虚湿阻证为风湿免疫病的重要证候。但是,目前仍缺乏风湿病脾虚湿阻证的诊断指南,需要通过规范化的研究,制定风湿病脾虚湿阻证的诊断指南,为中医精准地辨治风湿病脾虚湿阻证提供指导。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素问》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理论。中医学者多认为脾虚贯穿RA始终,湿、毒、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本团队在国医大师何任带领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系统提出了RA以脾虚湿困为本的病机理论。
前期本项目组筛选了中医分期辨证文献累计例痛风患者的研究分析表明,湿浊、脾虚的证候累积占66.60%,因此,脾虚湿阻为痛风的核心病机,本项目组前期也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对脾虚湿阻证相关治疗方案进行了临床验证。
对34个强直性脊柱炎家系的例分析表明:阳虚和痰湿、湿热质占总病例的53.66%。因此,脾虚湿阻证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证候。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脾虚湿阻证的生物学基础,本项目组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地诠释,成果于年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GenomeBiology(IF:11.)。
但是,目前仍缺乏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痛风的脾虚湿阻证诊断指南,需要通过规范化的研究,制定诊断指南,为中医精准地辨治痛风脾虚湿阻证提供指导。因此,本项目组拟通过文献研究、回顾性研究和专家访谈的方法,制定痛风脾虚湿阻的证候诊断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制定诊断量表,咨询中医内科、中医诊断、中医标准化方面的拥有丰富临床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并分析整理专家的意见,最后制定出痛风脾虚湿阻证诊断标准。提交标准化专家的评审,根据其意见进行修改,并在行业范围内发布,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待批准后发布。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简介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和)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血尿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痛风(Gout)是由于血尿酸升高,尿酸析出尿酸盐结晶,结晶沉积于关节、内脏、皮下等部位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逐步升高,且本病与心血管疾病、其他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故临床医生应重视本病的治疗。本指南旨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最佳方案,在遵循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寻找优势互补、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方案,并推荐本病最佳生活管理方案,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用药指南》简介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侵犯关节软骨和骨,导致骨破坏,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者出现内脏器官损害,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青藤碱(sinomenine,SIN)是从青风藤中提取的单体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作用,在RA治疗中体现出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指南旨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规范青藤碱的用法,防止药物误用、滥用,并进一步推广青藤碱在RA中的治疗优势,使本药能更好的用于RA的临床治疗,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保障支出的目的。
标准化办公室发布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
-白癜风药物治疗能好吗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