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临床体现 > 被忽略的近视手术风险激光手术可以永
被忽略的近视手术风险激光手术可以永
年12月中旬,
居住在广东省湛江市的张伟,
花了2万多元,
医院
进行了全飞秒激光手术,
双眼视力恢复到左眼1.2、右眼1.5。
可术后不到半个月,
他一直觉得两眼不协调,眼睛发干,
并时有眩光、飞蚊症表现;
夜间视力明显减弱。
到医院复查时,被告知:
激光手术有并发症的可能,
症状可能会在半年内消失,也可能永远存在;
而且,全飞秒激光手术是不可逆的,
不能进行二次手术。
看到这个事件,
小加君默默打消了做激光手术的念头。
近50年,软性隐形眼镜、
近视激光手术、人工晶体植入等手段
先后被用来矫正、治疗近视。
目前,植入仿生水晶体很流行,
据说有“永久矫正视力”等超强功能。
新技术待验证
在国内能查到的仿生水晶体最早的报道,来源于英国《每日邮报》,其报道称,Ocumetics用八年时间、万美元经费,研发了一款由生物惰性聚合材料制成的仿生镜片,“佩戴”这个仿生镜片需要做一个8分钟的小型植入手术——将仿生镜片折叠好与生理盐水一起置入注射器,然后通过无痛的注射植入眼球,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球;10秒钟内,镜片会展开,并贴在眼球表面。
年已至,Ocumetics迄今仍未发布进一步消息。在Ocumetics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有不少近视患者提出如“进行过激光手术后可否佩戴该镜片”“能否治疗圆锥角膜、青光眼”等问题,该公司均以“请咨询你的眼科医生”回答,未做详细解释。
然而,眼科专家们对于该技术并不了解。
在美国诺瓦东南大学视光学院教授、美国国家视光研究院院士蒋百川看来,Ocumetics公司只有将这一技术相关的数据、实验结果、科学原理等务实的内容公布出来,才能让业内人士认识、认可。
伦敦视觉诊所医疗部主管丹·任斯坦认为,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技术进步,但研发者说得过于理想。“这种仿生镜片的植入术虽然看起来简便,但它的实际风险比激光手术高,因为激光手术只在角膜表面进行,而这种植入术却侵入了眼球内部,且需要取出部分健康的晶状体,而且由于手术结果本来的不可预知性,我很难认可这样的眼内手术会比角膜激光术来得安全。”
Ocumetics仿生镜片本质上是给近视患者更换一个特殊材质的人工晶体。但在人眼光学系统中,除了晶状体外,还有角膜、房水、玻璃体等重要构成部分,单纯提升晶状体的性能而不顾其他,“视力提高3倍”无法实现。
除了晶状体的因素,Ocumetics的研发似乎也忽略了其他影响视力的因素,高度近视易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青光眼等疾病,也会导致视力下降。
激光手术争议难平
与遥遥无期的水晶仿生镜片相比,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激光近视手术显然更可靠一些。激光近视手术,最常用的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
LASIK是先在角膜中心区表面切削一个大约微米-微米厚的带蒂皮瓣,翻起暴露出皮瓣下的角膜基质,然后利用激光烧灼一定厚度的角膜基质,最后将皮瓣盖回原来的位置,无需缝合。LASIK解决了手术后四天到五天上皮复原期间流泪的问题。一时,LASIK成为主流的近视手术。然而,LASIK也不完美。
20年来,中国有数千万的近视眼人群接受了激光手术。医院主任医师汪芳润研究发现,LASIK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5%,主要是视觉功能和视光学问题,包括屈光力回退、夜间驾车眩光、双眼平衡失调、最佳视力下降、阅读困难;医院研究人员对近例激光手术跟踪研究发现,例眼在术后视力下降,视力下降总体发生率为1.86%。
由于LASIK手术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国际上鲜有关于此项技术的长期跟踪研究报告及手术后远期疗效的评价。从最初诞生、进入临床至今,有关LASIK手术并发症、后遗症的担忧就没有停止过。
年2月,将LASIK引进台湾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宣布“封刀”,不再进行LASIK手术。“封刀”的理由,是因为他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可能和手术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且手术后易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
目前出现的并发症不是仪器所创造出来的,而是LASIK技术带来的,“比如眩光大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有些很严重,有些很轻微,但夜间视力减弱是99%做过手术的人都会有的,眼睛干涩症候群的几率大致是60%到70%。只是过去我们说,半年内这些症状就不会有了,事实是,它会一辈子跟着你”。
事件中的张伟接受的全飞秒激光术,是LASIK手术的升级版,是利用飞秒激光取代角膜板层刀,无需制作角膜瓣,将角膜切口大小降至2毫米、仅为以往的十分之一,切口感染的概率小,安全度高。它对患者也有要求,如年龄18岁至45周岁,近视度数在度-0度,且近视度数稳定两年以上,远视或散光度以下,无其他眼病或全身无手术禁忌症,对角膜厚度也有要求。
全飞秒激光术使角膜神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且令角膜更加稳定,尽可能避免了一系列并发症。尽管如此,张伟并没有躲过不幸的概率。眼中刚刚清晰的世界,在复查后,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霾。
国内的患者还要承担另一个风险:每年有超过万的手术,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医疗机构里完成。汪芳润研究发现,激光手术的并发症多发生在一些水平低、条件差的医疗机构,其手术医师未经正规培训、经验不足、操作流程不规范、设备落后,甚至引进的是国外淘汰设备。
蒋百川认为激光近视手术存在“原罪”:“近视多数是由于眼轴的长度所引起,还有小部分可能是晶状体或角膜的屈光度的原因。这就引起一个疑问,改变一个正常的部件(角膜),去适应一个非正常的部件(如眼轴、晶状体),这是否合理?”
正规的激光近视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应症检查,确定是否有干眼症、慢性炎症,角膜厚度是否足够,检查屈光度数。如果角膜厚度过薄,就不能接受手术,低中度近视一般没必要进行这种手术。
手术治疗并非一劳永逸
人们执着地追求眼前的世界清晰起来,挣脱眼镜的束缚,甚至有些失去判断,以至于在眼内“动刀”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技术,也逐渐兴起。
ICL是由一种胶原聚合物材料制成的软弹性凝胶镜片,手术是保持角膜结构,在眼后房插入晶状体,目前全球已有30万用户使用。
与激光手术相比,进行眼内手术的ICL,风险更高。
ICL可能会引起初期白内障,而且手术过程中,随着手术切口,内外通道被打开,有产生感染、出血的风险。不仅如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可能会位置偏移,还可能对周围的组织产生刺激和影响。
可以说,人工晶体质量再好,也不如人眼自带的晶状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人工晶状体能够达到自然晶状体那样快速、敏捷、准确的生理调节功能。
蔡瑞芳认为,近视不是非做手术不可,患者可以戴普通眼镜或者隐形眼镜,你可以做角膜塑型片,也可以选择LASIK,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显示,中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几乎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近视;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年,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眼人群将达到7亿,相当于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
《自然》杂志曾经刊文称,中国13岁-20岁人群中,近视眼的患病率高达90%。
国内近视眼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当务之急是要减少儿童、青少年的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
(本文:文/孙爱民,来源于“财经”
主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北京科技报丨杭州繁墨科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