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疾病常识 > 手术前,让我们谈谈
手术前,让我们谈谈
应该先做哪只眼?
接诊时,双眼糖网玻璃体出血、双眼黄斑裂孔、双眼视网膜脱离,而且都需要手术的病例并不少见,在这样的病例中,如何选择先做哪一只眼呢?
安全角度上看,先做视力较差的眼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选择;
从病变发展和治疗意义上来说,治疗视力较好的眼是最合理的选择,因为:
视力较差眼术后结果通常不会很好,影响患者对另一只眼手术的信心;
等待手术的时间里,视力较好的眼会进一步恶化;
基于术者对手术的把控能力
如果一只眼里有两种病咋办?
如果患者的一只眼同时患有黄斑前膜和干性AMD,那么这个手术应该做吗?在这里应当向患者说明视力的降低可能是由两种因素导致,但是哪种因素占据比例较大难以进行评估。患者应被告知手术的风险和具有术后视力提高的机会,最后还是要由患者来做决定。
多次手术眼的问题
多次手术眼的手术谈话相对简单,但风险也很大。此时谈话的风格应该是:如果我还没准备放弃,那你就还有希望,而我也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
新的手术可能不会提高视力;
眼内情况较为复杂,这次手术甚至不会改变眼内的状况;
手术时间较长,疼痛感较正常手术剧烈,术后刺激感,以及术后用药都有不同
手术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下次手术创造机会
感同身受是谈话成功的关键
感同身受,要求手术医生能将对方看做一个人,而不单单是一个病,还应该体会患者在检查、获得疾病信息以及做出决定时的心情:
患者在意识到自己将要失明时的焦虑、担心和神经质表现;
做出决定时的犹豫与压迫感;
对未来失明后的生活压力想象造成的抑郁心情;
学会感同身受是做医生的一个基本人文条件。但医生还是要找到同情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客观地做事情,而并非出自自己感情来进行手术设计,才是成熟医生的表现。当然,和蔼的言语、温情的肢体接触和鼓励都是对患者的精神帮助,让患者始终感到“医生与我同在!”。
治疗方法选择后的问题,“我选对了吗?”
每个病人最重要的问题一定是:我做的选择对吗?,而其实他的真实问题是这种方法的预后会怎么样。即使文献里有现实的数据,或者医生自己的经历,均显示这种选择的合理性和预后成功率较高,但还是不能给患者承诺“一定”会怎么样。
跟患者沟通的时候,可以将结果描述的“稍微”悲观一些,这样患者对术后结果能有更好的接受,还不会因为过度悲观而放弃治疗。
对于预后较差的手术,可以对术后的“希望”进行重点描述,诸如“死马当活马医”,“虽然希望不大,但是放弃实在可惜”。但是医生还是要对“手术会加速自然病程”这个概念进行详细地沟通。
告诉患者手术中会发生什么
术者应该向患者对整个手术过程有个描述,特别是在局麻下进行的话,患者必须知道要避免突然的移动头部和身体,以免造成对手术的影响。
术前谈话的好处是什么?
做一个恰当的术前谈话其实是很困难的,也是很耗费时间的。但是经过这样谈话,对医患双方都是值得的:
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成为了一个合作伙伴
理解了医生在整个行医过程中经常面对的困难;
会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从体位以及用药上更配合治疗;
提高随访率;
减少医患纠纷;
在这里无论怎样强调“由患者做出决断”,其实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医生,由患者做出选择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心理上成为手术的参与者,而不是为了使医生回避某些责任。
一些“偏见”
有些奇怪的话题总被病人问起,仿佛这些问题不被问道就跟没看过病一样,而问过这些问题后,好些就能睡的踏实一些。实际上医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是随便胡诌,至少大部分情况是这样,并且基本不会为这些回答负任何责任。
做过VR手术后,不能提重物:
高度近视眼的孕妇只能做剖腹产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