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疾病常识 > 魏文斌教授OCT图像的解读2

魏文斌教授OCT图像的解读2



昨天小编推送了魏文斌教授

OCT图像的解读中关于视网膜各层病变的图像特征,今天我们根据病变累及的视网膜反射光带的层次,一一进行详细解析,分享本文到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一)玻璃体及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异常

1.玻璃体后脱离:在OCT上表现为视网膜前、后玻璃体皮质的高反射线条,根据玻璃体后脱离的程度,可与视网膜所在的信号完全分离,也可部分相连。

2.视网膜前膜:视网膜前膜在OCT上表现为邻近或贴附在视网膜前表面与神经上皮层相连的线性高反射,可伴有视网膜层间的低反射腔隙、神经上皮层可增厚,为继发视网膜水肿所致。视网膜前膜位于黄斑区即为黄斑前膜。部分患者视网膜前膜可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分开,较容易诊断,玻璃体后脱离或完全后脱离而在OCT图像中未见到玻璃体后界膜者,诊断较为困难,诊断主要依据包括:1)视网膜前膜较正常玻璃体后界膜厚且反射性更强,与其下的视网膜的反光也有明显的区别;2)中心凹处可有陡而窄的凹陷,即假性裂孔;3)部分患眼从边缘可见前膜增殖与视网膜相连。

3.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OCT上表现为不完全后脱离的玻璃体呈线性反射光带与黄斑中心凹附着,线性反射光带有时可以较强,黄斑中心凹隆起,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可有局限性无反射的囊样腔隙或囊肿样改变,中心凹及其周围可伴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的低反射腔隙,为继发性神经上皮脱离。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常与黄斑前膜同时存在,表现为玻璃体腔的强反射光带与黄斑部视网膜表面强的反射光带相连。

(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异常

由于视网膜血管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因此按发病原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异常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视网膜血管屏障功能异常所致的改变,另一类即为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本身的病变:

1.由视网膜血管屏障功能异常所致的改变:

(1)硬性渗出:多位于视网膜外丛状层,常在黄斑区呈簇状发生,在OCT上表现为视网膜外层点状高反射,若渗出较大,其后可产生遮蔽效应

(2)棉绒斑:为局部神经上皮层内弥漫高反射区,相应处视网膜可增厚。

(3)出血:视出血的层次、大小和厚度的不同,在OCT上的表现也不尽一致,少量薄的出血在OCT上可全无表现,稍厚的则可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或下的高反射点、片或区,可遮蔽或部分遮蔽其后组织的反射光带。

(4)黄斑囊样水肿:因Henle纤维可容纳液体的潴留,黄斑囊样水肿多位于外丛状层。在OCT上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层的多个或单个囊泡呈低反射信号,清晰可见中等高反射的囊泡壁、囊泡间隔,囊泡内若伴有积血,将呈稍高反射。可伴有局部神经上皮脱离,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的无反射腔隙。视网膜增厚呈海绵样,中心凹曲线部分或完全消失。(5)弥漫性视网膜水肿:弥漫性视网膜水肿常不仅仅局限于外丛状层,在OCT上表现为整个神经上皮层弥漫增厚,组织光反射减低,其间可伴有囊腔样低反射区,常与视网膜囊肿、神经上皮脱离合并存在。

2.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本身的病变:

(1)视网膜劈裂:OCT上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带的层间分裂,其间为多数纵行的丝状桥样高反射条带相连,条带间为多个低反射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且常伴有RPE光带的薄变。

(2)视网膜萎缩:神经上皮层变薄,可伴有外层视网膜的部分缺损,同时,因视网膜萎缩透光量增加会使其后的部分光带变宽、反射增强,如Stargardt病,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萎缩、消失的同时常伴有RPE光带不规则的反射增强。

(3)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局限性的神经上皮脱离,在OCT上表现为神经上皮与RPE层之间存在一梭形无光反射的液性暗区,神经上皮层呈弧形隆起。若隆起范围较大,则因扫描范围的限制,OCT可能不能反映其边界。

(4)视网膜裂孔: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断裂、缺损,如黄斑裂孔、视网膜裂孔等,OCT上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带的中断或缺损,若继发视网膜脱离可伴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之间的液性暗区。

(5)黄斑裂孔:OCT是观察黄斑裂孔的最佳影像设备,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以及对预后的观察。黄斑裂孔典型的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处边缘锐利、清晰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缺失,裂孔两侧可见神经上皮层间无反射或低反射的小囊泡,少数可见裂孔的盖膜、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以及玻璃体黄斑牵拉。

根据OCT的图像特征,对照Gass分期方法对黄斑裂孔的准确分期如下:

I期表现为中心凹变浅或消失,中心凹下出现低反射区,可伴有视网膜前膜或玻璃体牵拉。Ia期黄斑裂孔为黄斑正常中心凹变浅,神经上皮层内可见裂隙或假性囊肿或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Ib期黄斑裂孔为黄斑正常中心凹曲线消失,神经上皮层内裂隙增大或假性囊肿变大,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更明显。

II期黄斑裂孔的OCT图像表现为神经上皮层的部分断裂,伴有小范围的视网膜组织全层缺失,直径μm,裂孔周围神经上皮层内有囊腔,色素上皮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光带正常。

III期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光带全层缺失,直径≥μm,黄斑裂孔完全形成,裂孔周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下液积聚,裂孔周围的神经上皮层内可有囊腔形成,色素上皮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完整,有时可见与裂孔边缘完全分离的盖膜。

IV期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光带全层缺失,直径≥μm,裂孔周围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可有囊腔形成,色素上皮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完整,可见玻璃体与视网膜完全分离。

(三)RPE异常

在OCT图像上,RPE的高反射光带是最为突出的解剖定位标志,其上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其下为脉络膜血管组织。RPE的异常可表现为:1)形态改变,如,玻璃膜疣形成可导致RPE反射光带呈锯齿状不规则形或局部呈柱状或指状向上突起,RPE下方液体或纤维素样物质积聚可导致RPE与其下的Bruch膜分离,即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OCT上表现为RPE光向前呈半球形隆起,其后呈一液性或中低反射暗区,其后的脉络膜光带仍可见,可伴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脱离;2)RPE完整性中断,如RPE撕裂、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在OCT上可见RPE光带局部断裂、错位;3)RPE的厚度也可出现改变,如RPE炎症可表现为RPE反射光带的增厚;4)反射性改变,如前所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萎缩透光性增强可表现为RPE层反射性的增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黄斑区瘢痕或RPE前视网膜出血可遮蔽部分光线使RPE层反射性减弱。

(四)RPE下异常

由于光源波长的限制及光感受器细胞层和RPE的散射,对于RPE下的异常,传统的OCT图像所能提供的相关信息较少。自EDI-OCT技术问世后,其对后极部眼球壁的扫描深度明显增加,能得到脉络膜内部甚至更深层的巩膜水平的影像,为临床观察脉络膜结构提供了途径。

不过尽管如此,目前关于RPE下的异常也仅能测量出其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增加或减小。导致脉络膜厚度增加的疾病包括脉络膜肿瘤、Vogt小柳原田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而导致脉络膜变薄的疾病包括: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14]、先天性视网膜营养不良、青光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等。

原文节选自:中华眼科杂志年6月第50卷第6期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皮肤病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kuw.com/jbcs/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