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黄斑裂孔 > 病理生理 > 收藏CNV全记录之发病与诊断
收藏CNV全记录之发病与诊断
编者按:大学生中近一半近视,且近视率在节节攀升。脉络膜新生血管为近视患者危机视力的常见并发症,尽管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病机制、自然病程研究已有长足进步,但是目前尚未对其明确的定义。来自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的
TienYWong
教授近期对近视性
CNV
的定义及治疗的新进展予以总结,并发表于
年
7
月
BritishJournalofOphthalmology上。
引子
CNV
为近视患者视力下降的杀手、罪魁祸首的并发症。关于近视性
CNV
的定义多种多样,常被描述为病理性近视(PM)视网膜下新生血管、PMFuchs’斑或
Forster-Fuchs’斑或
PM
盘状变性。尽管既往认为近视性
CNV
只发生于
PM,但是大家逐渐认识到近视性
CNV
可发生于任何度数的近视,即便是那些没有典型近视眼底改变者。
因此临床实践中,根据屈光状态可将
CNV
归因于近视,并除外其他与
CNV
相关性疾病。针对近视性
CNV,已经研制出多种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别是抗
VEGF
治疗,此综述对近视性
CNV
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自然病程及治疗进展予以回顾。
近视性
CNV
的发病机制
关于近视性
CNV
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机械假说基于眼轴越长对视网膜的机械牵拉力越大便会导致促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因子失衡,最终出现
CNV;漆裂纹的出现为发生近视性
CNV
的诱因,其支持机械假说。
遗传变性假说则认为近视性屈光不正是由遗传决定的,有研究显示有几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与近视性
CNV
的发生、进展有关。
血流动力学假说则认为近视性
CNV
的发生与脉络膜循环改变有关,比如脉络膜充盈延迟、脉络膜变薄等。但是,即便脉络膜循环得以保留、后巩膜葡萄肿较轻也可发生近视性
CNV,这意味着血流动力在近视性
CNV
发生中的作用并不大。
近视性
CNV
的诊断
典型近视性
CNV
在裂隙灯下为小的、扁平、灰色膜样,如果为慢性或反复发生,边缘可见色素沉着。其症状可为视力下降、中心暗点抑或视物变形。
诊断近视性
CNV
的标准检查包括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FA、OCT
联合眼底彩照、临床查体是诊断近视性
CNV
的基础检查。FA
可以发现近视性
CNV
的存在、类型、面积及其活动性,并有助于除外其他疾病。多数近视性
CNV
在
FA
上为典型
CNV,早期为轮廓清晰的高荧光、晚期则荧光素渗漏。
OCT
则是定位中心凹、测量视网膜厚度、明确细胞外液存在、确定治疗基线水平必需的检查。OCT
上,近视性
CNV
为色素上皮上方连续的高反射信号(有时称为
2
型
CNV)伴少量视网膜下积液。眼底自发荧光可以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脂褐质的积聚,可作为近视性
CNV
基础诊断措施、随访检查的一部分,并且有助于评估、诊断近视性
CNV
的进展及伴随的地图样萎缩。
近视性
CNV
的鉴别诊断详见表
1。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视网膜前膜、玻璃体黄斑牵拉、近视性全层
/
板层黄斑裂孔是必需通过
OCT/FA
明确的
PM
并发症。特别是漆裂纹形成出现的视网膜出血、黄斑渗出性改变伴有圆顶样黄斑或后巩膜葡萄肿时必需进行
OCT/FA
检查予以明确、鉴别(图
1)。如果出血较多,则可行吲哚青绿造影(ICGA)明确漆裂纹、CNV
存在与否。
图
1近视性
CNV
的鉴别诊断:A、B
漆样裂纹所致出血;C
为圆顶样黄斑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D、E
为葡萄肿所致黄斑积液。
仅
OCT
无法鉴别视网膜出血病因为近视性
CNV
还是漆裂纹,漆裂纹所引起的视网膜出血无
CNV
者不需要行抗
VEGF
治疗。此外,近视性
CNV
需要与多灶性脉络膜炎、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相鉴别。谨记,近视性
CNV
与
AMD-CNV
不同,特别是在年轻患者,近视性
CNV
主要为典型的
2
型
CNV,较
AMD-CNV
小,视网膜下积液较少,发病时也常无玻璃膜疣。
近视性
CNV
的流行病学
最近一项系统调查显示
PM
的发病率为
1%
至
3%,而
5%
至
11%
的
PM
会出现
CNV,虽然多家调查提供了近视性
CNV
的流行病学特点,但是鉴于其对近视、PM、近视性
CNV
的定义不一,因此对其结论需谨慎对待。此外仍需对不同人群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
近视性
CNV
的自然病程
PM
的漆裂纹、斑状萎缩、脉络膜毛细血管
/
脉络膜变薄、对侧眼
CNV
等特点均意味着患近视性
CNV
的风险较高。一项对
73
名
PM
患者的回顾研究发现,17
名(23%)出现双眼近视性
CNV。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当一眼出现近视性
CNV
后,8
年内
35%
的对侧眼会出现近视性
CNV。
图
2
显示了均伴有视力下降的
3
个阶段的近视性
CNV。初期其可引起光感受器细胞的直接损伤,导致视力下降;随着
CNV
萎缩回退,可形成纤维色素膜,有时被称为
Fuchs’或
Forster-Fuchs’斑;最终退化的
CNV
周围会出现萎缩,作为近视性
CNV
晚期的主要并发症可引起长期
/
永久性视力低下。同样应当注意即便没有变性改变或豹纹样眼底也可出现
CNV。
图
2活动性近视性
CNV,A
为彩色眼底照相,B
为
FA,C
为
OCT
影像;D
则为纤维色素瘢痕(Fuchs’斑),E
为近视性
CNV
消退后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与视觉预后差相关的因素:新生血管
OCT
定位为中心凹下(而非旁中心凹或中心凹外)、年龄>40
岁,CNV
病灶>μm、基线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低。长期研究证明,所有病人均有明显视力下降,对
25
名近视性
CNV
患者的
10
年观察发现,5
年时
89%
视力<0.1,10
年时
96%
视力<0.1。
点赞和转发是一种美德。
白癜风治疗偏方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